皇冠9393体育平台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人文 >> 正文
齐鲁医院的援外之路
2019-12-11 22:58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志》   (点击量:)

百余年间,从华美医院至齐鲁医院,虽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但在1934年立下的医院科研楼奠基石“博施济众”依旧彰显着齐鲁医院的情怀,大医精诚,兼济天下。正如《齐鲁医院院歌》歌词,“人道主义在这里发扬光大,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诺言”。医院的医生护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总会挺身而出,担当为国为民的责任。

抗美援朝医疗队

   抗美援朝期间(1951-1953年),齐鲁医院参加多批为支援抗美援朝由山东或华东地区统一组建的医疗队,分别奔赴各后方医院和赴朝工作,为夺取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1年1月18日,山东组成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由齐鲁医院等5个单位共55人组成,分三队,每队17人,沈元津任第一队副队长,米嘉祥任第二队队长,队员还有王其昌、王宝华等,分赴山东一、三、四、五、六、七、八医院进行工作,为4910名伤员进行了查体诊断、治疗,为32人施行了手术,3月27日返回济南。

   同年5月,山东第四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组成,队长曹献廷,于1951年10月4日赴兖州华东第十五野战医院协助工作。分管伤病员242名,治疗出院者87名,做手术91人次。1952年10月4日全队返济,有7人立功,其中三等功2人,四等功5人。

   1952年8月,医院沈元津医师,李幼群、张爱华、王书轩护士参加华东地区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安北道、昌城、碧童等地。主要任务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为联合国军、南朝鲜军被俘伤员和我志愿军伤病员服务。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交换战俘,该队又接收了志愿军被俘人员,为他们进行了各种传染病的疫苗注射。1954年11月返回本院。

   华东地区抗美援朝医疗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的表彰及我国卫生部的表扬。沈元津、张爱华、李幼群荣立三等功,分获军功章和赴朝纪念章各一枚。

   1953年3月25日,山东省第五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出发,共10人,医院(时称“山东省立第二医院”)外科张振湘医师,王志先护士和段美瑛护士参加医疗队,赴东北地区,到达沈阳军区后勤卫生部,分配至长春市第十八陆军医院,任务是配合当地医务人员对朝鲜前线转下来的志愿军重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和手术护理。该陆军医院以胸外科为主,成批突击手术,任务繁重,工作紧张。经过几个月后,外科手术告一段落,又调至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收治志愿军伤病员,进行综合性治疗。医疗队除协助做好医疗护理工作外,还负责培训部队医疗护理人员的任务,给他们讲理论课,带领手术,协助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1953年10月底返回济南。

援外医疗队

   1957年12月30日,医院派出张援邦、彭梅羹、徐金香、李春荣、柳惠玲、丁秀春等参加主要由山东组建的中国援蒙医疗队,赴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筹建友谊医院,为期四年,诊治的病人主要是我在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旅蒙华侨和当地居民。友谊医院是新中国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医院,蒙古人民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大人民呼拉尔主席桑布等蒙方高级官员也曾到该院治疗。友谊医院为增进中蒙两国、两党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做出了贡献。

   医院自1968年接受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援外医疗队任务以来,根据上级的规定和要求,先后向坦桑尼亚、西萨摩亚、塞舌尔等国家派出了21批、64名医疗队员,其中副主任医师15人、主治医师40人、医师8人、专职队长1人。他们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原则,不负祖国人民的重托,在国外全心全意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医疗任务,增进了我国人民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友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得到了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这些出国医疗队员在德、才、体等方面都比较好,素质较高。他们在国外工作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和有关规定,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健康服务。派往坦桑尼亚的医疗队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与坦桑尼亚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技术交流,开展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医疗技术工作,抢救治愈了很多危重病人。同时还注意培训受援国的医务人员,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深受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的好评,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在派出的出国医疗队员中,有许多医生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国外工作期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岳琦、戴笙、张鲁男、孙树三、陈瑛、叶荣坤在国外工作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神经外科专业在坦桑尼亚尚是一个空白,1982年起医院先后派出吴承远、鲍修风、何守俭、张庆麟、周茂德赴坦帮助坦桑尼亚首都医学中心筹建了神经外科专业,他们与坦方医生密切配合,努力工作,使该专业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筹集医疗器械到能开展较复杂的神经外科手术,为神经外科工作的开展打开了局面。1982年12月,吴承远为一位脑外伤颅内血肿呼吸停止病人行开颅手术,抢救成功,病人在英文版《每日新闻》上发表了感谢信。他们还分别帮助坦方医生完成脑膜瘤、垂体瘤切除术和脑脊液鼻漏开颅修补术,传授颅脑立体定向技术等,均受到坦方医护人员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83年6月,吴承远应邀出席了东非外科学术会议和坦桑尼亚医学年会,并宣读了“脑肿瘤切除”的学术论文,被坦桑尼亚医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1997年,胸外科王善政医师在坦桑尼亚率先施行了针麻开胸行食管癌切除手术,获得了成功,坦桑尼亚卫生部长观看了手术,并在手术后第三天看望了病人,该手术成功的消息刊登在坦桑尼亚《每日新闻》的重要位置。

   1978年,小儿外科陈雨历医师在坦桑尼亚开展了首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分离手术和颅骨修补等手术,在做二尖瓣手术的病人出院时坦桑尼亚省长到医院主持了欢送和庆祝仪式。坦桑尼亚的报纸、电台报道医疗队的新闻事迹达8次之多。

   1986年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田道正在西萨摩亚国家医院创建了针灸门诊(为南太平洋第一个针灸门诊),有13个国家的33位医生、专家到针灸门诊参观、学习和治疗。田道正还总结门诊经验,写成“针刺治疗关节、肌肉疼痛521例分析”论文(英文版),由西萨摩亚卫生部打印成单行本发表,并报送世界卫生组织存档。

   1986年6月1日,西萨摩亚政府发言人在联合国国际支援日大会上盛赞中国医疗组对西萨摩亚人民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为国际支援人员的典范。

   1987年6月1日,西萨摩亚为庆祝国家独立二十五周年而出版的纪念册中,收入了田道正指导西萨摩亚护士为病人做激光针灸的彩色照片,西萨摩亚国家电台5次播送中国医疗组的工作成绩,国家报纸《SAVALI》(信息报)采访并载文,两次刊登照片颂扬。《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先后四次报道中国援西萨摩亚医疗组在外工作为国争光的情况。

抗震救灾医疗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的强烈地震。山东省卫生厅根据省委指示,紧急组成医疗队,日夜赶赴唐山进行抢救。

   7月29日,医院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一行16人,在党支部书记姜宏明(省体工大队书记),队长李汇川(眼科),副队长徐巨林(外科)带领下乘飞机赴唐山市进行医疗急救工作,每人每天抢救受伤灾民20人左右,经初步紧急医疗处理后及时疏散转运各地医院进行救治,于1976年8月23日完成任务回济。

   该队队员还有傅淑花(内科)、张玲(妇科)、杨玉慧(小儿科)、周茂德(神经科)、魏奉才(口腔科)、解光(耳鼻喉科)、杨秀丽(手术室)、靖新文(中医科)、王学梅(保健科)、王洪河(药剂科)、李德鲁(检验科)、孙继山(食堂)、杨志远(附设卫校)。

同时,由于大批伤员不断紧急疏散,到山东省的就有万余人,分散在交通方便的铁路沿线中小城市医院进行抢救治疗。伤员有的就住在简易防震棚内。为对伤员高度关怀,并予以及时恰当的治疗,省委又组织了“抗震救灾医疗指导组”,由卫生厅李遵友处长领队,该院张成、陈国瑞医师、省中医院梁铁民医师、省立医院任维国医师等曼命参加,即赴德州、淄博、惠民、潍坊、青岛、泰安、枣庄及济南工作。首先听取当地卫生局和医院汇报伤员数量、分布、伤情等,随即去病房或防震棚检查伤员,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协助或指导手术。由于伤员多而集中,骨折加疾病范围广、复合损伤及截瘫病情重且复杂,所以工作量及难度相当大。而且多数环境十分简陋,困难很多。经过大家艰辛劳动、团结协作,诊治伤员6000余人次,得到好评,胜利完成任务,于10月中旬返院。

支农医疗队

早在院系调整以前,即1950-1951年,副院长张崇德(兼公共卫生科主任、教授)亲自带领医疗队到鲁西南抗洪救灾。

1957年,齐鲁医院院派医务组长黎萍带队,由艾力参加及林朝明、段惠灵、胡继康、江森诸医生和药剂、化验人员共10多人组成医疗队,赴淄博、泰安、临沂和新汶、枣陶煤矿等地帮助专区人民医院和工矿企业医疗部门进行工作,并建立划区医疗关系,历时一个半月。

上世纪50年代末,山东省卫生厅组织防治副伤寒医疗队赴沂南县工作两个月,医院有艾力、徐庆来、丁承恩等参加。

1964年在全省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医院几乎所有的教授、主任、高年资医护人员,均分批轮流参加社教医疗队到齐河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受教育,并开展医疗工作。

1965年9月21日《山东皇冠9393体育平台官网附属医院情况简介》中载:“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1964年61人次,2839个工作日;1965年1-9月份184人次,7928个工作日。直接到农村为农民防治疾病的人数较去年增长了两倍,工作日也增加了一倍半(强)。目前全院正在积极地逐步地抽调1/3的医务人员去农村为农民服务”。

1966年3月,艾力带领医院4名职工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抗旱救灾工作队,到莱西县执行任务。自1967年起,几乎每年都派出多批赴农村巡回医疗队、计划生育工作队,帮助建立县分院、卫生院,培训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农村卫生工作。1971年,省卫生厅组织农村防病工作队,队员10人,除省防疫站4人外,医院6名医护人员参加。防病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原是赴邹县太平公社防治某传染病、控制疫情,驻在太平公社卫生院,队员早出晚归,分别到各村走街串户进行疫情调查、卫生宣教、防病治病等工作。后来,当地群众以为来了山东省医疗队,纷纷到卫生院就诊。由于原定任务胜利完成,而求诊病员有增无减,为了满足农村缺医少药的群众需要,经过协商,领导决定将两位医生留下,处理门诊病员。陈国瑞医生因陋就简,和卫生院医护人员一起,创造了必要条件,开展急腹症、肠胃手术、甲状腺手术、先天畸形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畸形矫治术等。

后来由于治愈病员的宣传,病人更多,手术种类也相应增加,甚至完成了肾肿瘤摘除和子宫切除术。半年时间手术上百例,无一感染,解决了农民兄弟病痛,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1973年9月,医院还派张文才、田道正、张永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紧急救灾医疗队,赴东明县进行抗洪救灾医疗。1975年7月,该院组成抗洪救灾医疗队赴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进行救灾医疗三个月。虽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但队员们表现突出,得到当地政府和省报多次表扬,回省后被卫生厅评为先进医疗队,并在全院大会上作汇报。

援藏医疗队

   援藏医疗队是根据国务院、卫生部、国家人事局的有关文件规定组派的。齐鲁医院于1977年4月按省里要求,组织参加山东省第三批援藏医疗队成员,主要由内、外、妇、儿、眼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各一人与山东皇冠9393体育平台官网部分教师(5人)组成教学分队。医院的6人是:朱长君(小儿科,副队长)、张文尧(妇产科)、李占元(外科)、李兴福(内科)、张晓(眼科)和王玉云(附设卫校)。

   该队于1977年6月26日离济,乘火车至青海后乘汽车沿青藏公路入藏,到达日喀则地区,在该地工作两年。

   援藏医疗队的任务是:1.宣传毛泽东思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贯彻执行毛主席对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2.培养提高当地现有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3.调查研究高山不适应症、主要传染病、多发病,并提出有效预防、治疗措施;4.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和卫生习惯,搞好卫生防病工作;5.注意发掘西藏地区的特殊药材。

   该队队员多数发生高山反应,生活和工作条件也相当艰苦,但他们在当地党政部门领导下团结一致,战胜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开展工作。他们主要在首批医疗队协助日喀则地区建立的第一所卫生学校任教,除授课外,还担任了各班的班主任与辅导员,带领藏族学员一起参加建校劳动、下乡麦收和下乡巡回医疗,为当地群众治病,结合实际进行现场教学。以后部分队员到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工作。

   据统计,在藏两年期间,整个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全大队160人,其中医生127人,其它技术人员24人)共诊治门诊病人6万多人次,做大小手术3600人次,巡回医疗诊治各种病人12万多人次,其中抢救危重病人1600多人,受到群众的拥护。医疗队对加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日喀则地区的18个县医院新建或扩建了手术室,为12个县新建或扩大了门诊科室、医院病房;为16个县医院新建或扩建了X光室、化验室、药库。普遍建立健全了县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各县建立区卫生院(室)49处,小药房8处,举办合作医疗站21处。医疗队还不断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群众除“四害”,讲卫生,搞好“两管、五改”,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注射、接种、查治地方病。

   援藏工作结束,当地为感谢医疗队的支援,赠给每位队员纪念册一本、赴藏纪念章一枚。由于全队在藏工作期间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先进分队称号,李占元、朱长君、李兴福、张文尧等队员均获得全区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志》)

 

上一条:尤家骏:丹心为民,以抗 “天刑”
下一条:“中国人工喉”:让“半路哑人”重新说话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皇冠9393体育平台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

 


Baidu
sogou